“CSCB细胞死亡研究分会”Webinar第十二期精华纪要|含下期预告

发布日期:2021-06-15  浏览次数:40228

2021年6月11日上午9:00,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死亡分会开展线上学术交流系列讲座第十二期,本期讲座通过ZOOM平台进行实时直播,主讲人为Francis Ka-Ming Chan(陈家明)教授,现任杜克大学医学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免疫系副主任。本期讲座由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何苏丹研究员和复旦大学李继喜教授主持,特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教授作为评论嘉宾。共同探讨在牛痘病毒入侵过程中,病毒来源的诱导因子vIRD降解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关键蛋白RIPK3,由此调控病毒复制和抗病毒炎症的分子机制。

Francis Ka-Ming Chan教授的研究兴趣专注于细胞死亡、炎症和免疫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时,他克隆了细胞周期抑制剂INK4d-p19(Mol cell Biol 1995);作为NIH的博士后研究员,他发现TNF受体存在并作为预组装的三聚体在与配体结合时发生构象变化(Science 2000),这一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TNF受体在接受配体诱导后发生三聚化并传递信号的认识。自2002年成立研究小组以来,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阐述一种炎性细胞死亡形式——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并于2009年,确定了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作为necroptosis的调节因子(Cell 2009),与同期其他实验室共同开创了细胞程序性坏死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本期讲座中,Francis Ka-Ming Chan教授以“Necroptosis in host pathogen evolution”为主题做了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的报告,对其团队近期发表于Immunity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阐述了一类病毒蛋白以降解necroptosis关键调控蛋白RIPK3的形式逃避宿主防御,以全新的机制解析了necroptosis在病原体-宿主进化中的作用。

 针对天花的疫苗株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VACV),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在起到良好免疫效果的同时,并不引起恶性疾病,这些属性被认为是由VACV中的某些基因缺失引起的。陈教授团队利用靶向小干扰RNA (siRNA)筛选,鉴定到了一类在牛痘病毒(cowpox virus,CPXV)和其他正痘科病毒中发现的阻断necroptosis的病毒抑制剂,可以结合宿主细胞内的RIPK3和SKP1-Cullin1-F-box(SCF),进而降解RIPK3。他们将这种“降解RIPK3的病毒诱导剂”命名为vIRD (viral inducer of RIPK3 degradation)。vIRD触发了RIPK3的泛素化和蛋白酶体介导的降解,并在病毒入侵过程中抑制了necroptosis。此外,与正痘科病毒相比,远缘相关的野兔痘病毒黏液瘤病毒(MYXV)感染RIPK3缺陷的宿主时,无法产生有功能性的vIRD。将有部分截断的缺陷型vIRD引入牛痘病毒VACV,增强了VACV在小鼠中的复制;而vIRD的缺失降低了CPXV诱导的炎症、病毒复制数和死亡率,这些现象在RIPK3和MLKL缺陷小鼠中被逆转。

从病原体-宿主进化角度来看,Francis Ka-Ming Chan教授课题组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病毒诱导炎症及其病理机制的认识,为开发新疫苗、优化和认识老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研讨会中,王晓东院士和袁钧英院士给予精彩点评和讨论,参会人员就细胞死亡程序在病原体-宿主互作与进化中的作用,病毒蛋白导致RIPK3降解后仍然发生的炎症反应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疫苗研制、接种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碰撞出新的想法。

本期讲座氛围活跃,讨论热烈,圆满结束。

下期讲座预告(第十三期):

主讲人:Vishva Dixit

讲座主题:Why so many ways to die: pore-forming proteins in the non-canonical inflammasome pathway.

会议时间:北京时间2021年6月18日上午9:00

ZOOM会议号:830 0752 6410;

密码:2668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