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只“小鼠”,他们不远万里而来
发布日期:2023-12-15 浏览次数:34843
“请问研究所的资源和平台是否可以共享?”“我们有一个关于小鼠的项目想寻求合作。”“有没有可能邀请你们到我们那里去合作开展研究?”
12月12日上午,第三届“遗传工程小鼠应用和表型分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术研讨班”开幕式在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举办。茶歇时分,几位专家学者连忙走上前,与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主任高翔、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李颜两位教授交流起来。

据介绍,第三届“遗传工程小鼠应用和表型分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术研讨班”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和南京大学医学院模式动物研究所共同举办,研讨班为期六天(12月11日-16日),共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
“在当下践行‘携手共建全球科技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和南大模式动物研究所坚持举办这样的学术研讨活动,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助力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团结协作和普惠共赢。”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组织秘书长姚雪彪表示,要把模式动物研究所多年来积累的标准化研究体系和创新型研究方法,传、帮、带到更多的实验室中。
2018年和2019年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研讨班均得到了广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积极响应。经过筛选后,累计共有来自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前两届的研讨班。目前,该学术研讨班已成为南大模式动物研究所常规性的国际化特色项目。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科技合作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已成为共建国家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支撑。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依托“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和多年来的国际化学术沉淀,有能力也有责任更多地推动以遗传工程小鼠为模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
李颜表示,举办研讨班有助于团结更多力量共同应对公共卫生的挑战,并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和探索产业升级的新路。

第三届研讨班主要从“小鼠模型构建与应用、代谢稳态与疾病模型、器官发育与再生、神经系统”等四个方面设置课程。研讨班的课程不仅包含了“介绍小鼠作为人类发育与疾病基本知识和应用的认识、小鼠制备原理、器官发育和人类疾病小鼠模型及应用、小鼠模型表型分析方法和平台”等专业讲座,还会结合相应的实验操作,进一步提升学员对小鼠模型各类表型分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遗传工程小鼠的发展和规范化应用,并开辟前沿科研领域新思路。
研讨班的举办,也为从事生物医学基础领域研究的年轻学者点燃了心中的“星星之火”。来自马来西亚的学员Feng Kok Ping表示:“参加这样的学术与实践双结合的研讨班能促进我对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上的深度认知,激发我在细分领域上的更多兴趣。”
此外,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还计划与参与此次活动的一些科研院所,共同商议探讨共建联合实验室的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不是盲目的,而是要非常明确双方的优势、特点和需求,在碰撞中找到共同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李颜介绍,开幕式结束后,不少国外院校的科研工作者主动上前沟通,想要结合模式所和资源库的独有优势来促成具体的项目,去解决他们在自己国家实际科研中面临的问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雯斐
来源:交汇点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