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B 2023】分会场回顾之细胞死亡图谱与炎症分会场
发布日期:2023-05-12 浏览次数:4427
2023年4月13日下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全国学术大会”-细胞死亡图谱与炎症分会场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G馆正式举行。
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钟清教授的介绍下正式拉开帷幕,会议包括多位细胞死亡领域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进行交流分享的是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院士,邵峰院士在细胞焦亡领域有许多原创科学发现,并发表了一系列顶级论文,为我们详细描述了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本次邵峰院士的演讲主题为“Gasdermin D-mediated pyroptosis in antibacterial and antitumor immunity”。邵峰院士在回顾了Caspase1/11/4/5激活细胞焦亡的系列发现后,介绍了一个新的翻译后修饰ADP-ribonation抑制细胞焦亡的工作;并讲述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中的丝氨酸蛋白酶Granzyme A可以通过水解GSDMB诱导靶细胞发生焦亡,因GSDMB在上皮细胞中的高表达使其成为放大抗肿瘤免疫的潜在靶点。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钟清研究员讲解了关于血清饥饿下的细胞生死决定的相关研究。他们发现自噬底物OFD1通过与Arp2/3相互作用,通过RB依赖性机制驱动增殖以及纤毛生成;敲除OFD1导致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的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因此靶向OFD1介导的肌动蛋白丝分支监测系统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此外,钟清老师也介绍了内质网与线粒体的钙离子转运过程对铁死亡的影响,丰富了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来自厦门大学的莫玮教授介绍了近期在阿尔兹海默综合征(AD)中的研究进展并将他们之前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发现的dsRNA-ZBP1-RIP3细胞坏死通路拓展到AD病理中。他们发现AD病人的神经元丢失与脑萎缩与神经元坏死有关。AD病人神经元中产生大量dsRNA以ZBP1依赖的方式细胞坏死,对神经元细胞坏死的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AD神经退变病症。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梁启明研究员介绍了KSHV(Kaposi’s Scarcoma-associated herpovirus)激活NLRP1炎症小体的新机制,首先是KSHV感染可以诱导炎症小体的组装和激活,并且该激活并不依赖于病毒DNA和细胞DNA受体ISI16的识别,该全新的激活方式仅依赖于PYD与NACHT之间的linker1区域对ORF45的识别,并不依赖于经典的功能性降解,也不需要细胞因子DPP9的参与,阐明了病毒的结构蛋白而非病毒DNA是KSHV激活炎症小体的主要配体。
来自复旦大学的李继喜教授通过X-光晶体衍射方法解析了GSDMD-C的精细三维结构,阐明了GSDMD的自抑制机理,还发现多个TRIM蛋白参与调控炎性细胞死亡的发生,调控急慢性肠道炎症的机制,同时也介绍了RING1可以泛素化修饰并降解GSDMD,减轻炎症损伤。
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刘星研究员题为“The role of organelles in pyroptosis”的报告为我们介绍了GSDMA可以作为感受器触发pyrtoptosis,揭示了一个新的细胞信号在指导TAK1抑制诱导的致病菌感染焦亡中的重要作用。还介绍了溶酶体Rag-Regulator可以作为一个信号放大平台来激活FADD-RIPK1-caspase-8 复合体。
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孙丽明研究员带来的“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生理意义与调控机制”报告为我们介绍了程序性细胞坏死可以重塑干细胞增殖微环境,补充杀伤凋亡不敏感的肿瘤细胞,以及监控细胞坏死膜裂解的检验点,修正了领域内原有的MLKL被RIP3激活后必然导致细胞死亡的理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代超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SENP1对RIPK1的去SUMOylation修饰提供了全新的细胞死亡检查点,通过监控和调节RIPK1的激活,进而影响了细胞死亡和炎症以及NASH的发生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的何苏丹教授绍了IECs驱动小鼠胃肠道和全身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需要RIPK1/RIPK3。RIPK1/RIPK3与JAK1复合物促进ICEs中STAT1的激活,导致同种异体T细胞反应的前馈炎症级联反应。这表明靶向IECs中的RIPK1/RIPK3是GVHD治疗的一种有效的非免疫抑制策略,并可能用于其他涉及胃肠道炎症的疾病。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李珊教授揭示了紫色色杆菌入侵宿主的新机制,紫色色杆菌III型效应蛋白CopC能作用于宿主细胞caspase3/7/8/9蛋白,通过ADRP-deacylization这种新型的翻译后修饰抑制caspase的蛋白酶活性,从而抑制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章海兵研究员的报告“Excessive apoptosis of naïve T cells resulting hyperactivation as a cause of mammalian aging”揭示了RIPK1 KO小鼠表现出早衰以及短寿的特征,这一表型可以在Rip1缺陷的T细胞中敲除Fadd所回补,但是敲除Rip3和mlkl没有回补效果。缺乏RIP1的T细胞表现出过度的凋亡,导致代偿性增殖、过度激活、组织炎症增加,最终导致过早死亡。衰老的T细胞区间的变化在哺乳动物的衰老中起着因果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晶研究员发现HUWE1是铁死亡的负调控因子,可以保护急性肝损伤。在肝移植病人中,供体中HUWE1的高表达与移植后病人的肝损伤和铁死亡负相关。肝脏条件性敲除HUWE1的小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和铁死亡更为敏感。TfR1是HUWE1的下游底物,HUWE1的敲除导致铁稳态的失调,加重肝脏损伤。
厦门大学的陈鑫副教授为我们提供新思路,他建议当我们用共聚焦看到的结构仅是一个模糊的点时,可以使用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技术(STORM)看到更清晰的结构。他们通过STORM技术发现坏死复合体是RIP1和RIP3多聚体的螺旋杆状镶嵌物,表面介导MLKLs形成多聚体。RIP1自磷酸化的缺陷导致RIP1寡聚体无序,阻碍了棒状坏死体的形成。只有尺寸等于或高于四聚体的低聚体RIP3,才能使被招募的MLKL形成能够执行坏死的低聚体。
会议现场
通过此次会议的交流讨论,加强了学者们对细胞死亡与炎症的认识,了解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对细胞死亡的未来研究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坚定了对人类健康研究事业不断奋斗的信心!
撰稿人:周红 隋凤翔
审核人: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