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B 2023】分会场回顾之情感压力应激对免疫功能的调控分会场
发布日期:2023-05-06 浏览次数:2921
2023年4月10-14日,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全国学术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2023年4月13日,分会场“情感压力应激对免疫功能的调控”圆满举办。该分会场由暨南大学尹芝南教授和厦门大学陈兰芬教授担任召集人,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多个高校和研究所的19位免疫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为上下午两场,会议室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由情感压力引发的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危害,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躁郁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成为危害年轻人健康的一大威胁。这种来自外界的压力影响着我们的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系统应答过程,引发一系列机体的免疫反应。科研工作者希望通过在对神经-免疫的研究中找到潜在的药物靶点,治疗相关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交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多种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的病因。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水平增加与许多应激相关疾病有关,包括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位报告人的研究工作阐明了精神应激相关疾病与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首场报告中,暨南大学大学的尹芝南教授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关于gamma delta (gd) T细胞和微生物群在小鼠社交行为和抑郁焦虑中的观察研究。其中,通过三箱实验等行为社交实验,发现gd T细胞能够分泌一些因子来促进社交行为;此外该团队还观察到锰的缺乏可影响机体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体内慢性炎症的发生,最终诱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马瑜婷教授阐述了其团队在肿瘤治疗、病毒感染等模型中发现应激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产生“应激相关免疫调节分子”(SAIMs),可重塑病灶局部免疫微环境及全身免疫宏环境,并解析“神经内分泌-代谢-微生物-免疫”网络对免疫相关疾病的调控机理,丰富了对应激状态下免疫“微环境”与“宏环境”对话模式与分子机理的认知。浙江大学靳津教授则与大家分享了T细胞代谢紊乱导致压力相关疾病,探寻在非炎症状态下,免疫系统与神经互作的机制研究。发现在各种压力模型中发现CD4 T细胞的缺失可以保护小鼠压力诱导的焦虑样行为,并通过代谢组学和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解析出来源于CD4 T细胞的嘌呤代谢物作用于神经细胞,从而影响压力应激下的焦虑样行为。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做了题为《情志应激诱导脂质过氧化介导神经免疫网络损伤机制》的报告,讲述了在“上火”引起内环境紊乱及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中的研究,提出针对易感状态的假说,认为易感状态是一种高势能状态,存在氧化应激、质子氧化、脂类自由基的链式反应等。对中药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占成教授阐述了其团队运用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行为学、流式细胞术,以及光学成像等技术手段,研究限制饮食导致血液淋巴细胞减少和细胞归巢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子凯教授报告了利用来自弓形虫的可溶性速殖子抗原,在小鼠中诱导免疫激活,分析其后代行为学,发现了母体应激免疫促子代精神疾病并探究了其中的机制。
传统上认为神经系统是免疫隔离部位,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表明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远比我们既往认识到的更密切。本会场多位报告人通过研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的特定免疫细胞,阐明它们如何与中枢神经系统互作,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西湖大学何丹阳教授讲述了早期发育的B细胞在脑膜中经历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抗原的负选择作用。通过异种共生实验和谱系追踪,解析出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脑膜中B细胞发育的连续轨迹,并确定脑膜发育中的B细胞由造血干细胞(HSC)来源的祖细胞通过非循环途径不断补充。复旦大学彭勃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其关于再生的小胶质细胞的起源的研究,其团队通过不同的转基因小鼠系证明了所有再生的小胶质细胞都来自于少量存活的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并开发了小胶质细胞替代的有效策略,阐明了小胶质细胞碎片清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扩展了如何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内容。山东大学张利宁教授则讲述了其团队发现PDCD4这个抑癌基因在抑郁症患者海马区高表达,并揭示其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发挥作用的机制,提示Pdcd4可能是抑郁症治疗的一个新的潜在靶点。清华大学曾文文教授汇报了其团队在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的连接中,外周神经发挥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经与免疫系统稳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厦门大学王科嘉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关于阿片类药物如何导致免疫失调的研究,其团队发现阿片类药物增加了神经元来源的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的表达,并破坏了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从而驱动了脆弱样Treg的扩张,并有利于外周Treg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伏隔核(NAc)。上海大学魏滨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嗜神经病毒感染大脑与硬脑膜淋巴管的扩增和引流功能的保持密切联系的观点,阐明了脑部神经炎症反应因子调控神经元凋亡的新病理机制,为探索干预和治疗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讲述了其团队确定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PHE)形成中的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表明阻断淋巴细胞整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减少急性脑出血损伤,为精确调节免疫系统可能为改善脑出血的预后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除此之外,免疫系统在代谢,机械力响应,肠道免疫,骨骼生长等方面有着许多重要功能,但其中的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部分报告人则从疾病感染模型出发,探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应激条件下免疫系统的调控功能。复旦大学杨辉教授阐述了其团队发现STING蛋白通过非经典自噬,从而实现自身的降解,进一步完善了cGAS-STING信号通路的自我调节功能方面的研究。厦门大学陈兰芬教授讲述了其团队发现TLR4信号与机械传感器Piezo 1信号互作通过钙信号介导的CaMKII-Mstl/2-Rac轴的激活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活性,阐明了外周机械力信号对天然免疫细胞抗感染应答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教授报告了其团队在小肠肠道免疫中发现Tr1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提示可靶向肠道微生物及其诱导的免疫反应实现对人类感染、炎症等疾病的干预。厦门大学许韧教授讲述了其研究团队鉴定了SLIT和NTRK-like蛋白-5(Slitrk5),作为成骨细胞中hedgehog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SLITRK5可能作为增强骨形成的治疗靶点。上海市免疫研究所王晓霞博士的报告讲述了在Treg细胞中缺乏IREla可以通过去乙酰化酶HDAC9介导的CTLA4的上调来增强其抑制活性,提示IRE1a影响Treg功能,可能成为自身免疫疾病干预治疗的潜在靶点。最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张燕燕研究员汇报了其团队发现病原体特异性记忆CD8+ T细胞的有效诱导和长时间的持久性是快速抑制再感染的关键。
最后,“情感压力应激对免疫功能的调控”分会场在尹芝南教授的总结感言中圆满结束,祝愿中国免疫学研究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突破,期待我们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免疫学分会年会上再聚。
撰稿人:刘粤
审核人:陈兰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