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B 2023】分会场回顾之肿瘤细胞调控与肿瘤治疗分会场

发布日期:2023-04-24  浏览次数:1788

      2023年4月12日-13日,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组织的“肿瘤细胞调控与肿瘤治疗” 分会场在CSCB 2023年会上成功举办。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刘明耀教授和秘书长王平教授共同召集并主持了此次会议。会议邀请我国肿瘤细胞研究领域的20位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围绕肿瘤研究领域的前沿,探讨了热点研究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本次会议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热切关注,会场座无虚席。
      王平教授主持开场致辞,代表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向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简要说明了会议主旨,希望专家、学者踊跃交流、合作,共同促进领域发展。
      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因此,利用肿瘤免疫研究成果开发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刘明耀教授以基因编辑与免疫细胞治疗为主题进行报告,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平台Quikin CART®及其在全球首个“PD1敲除非病毒定点整合CD19-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出色表现。这一研究为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提供了典范。
      鉴于肿瘤免疫在临床上的巨大潜力,全面探索肿瘤免疫的作用机制及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会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康铁邦教授团队发现RAB22A介导的非经典自噬会调控激活型STING通过一种新型细胞器Rafeesome来分泌到胞外,促进抗肿瘤免疫。
      随后,来自中山大学的刘强教授分享了他关于肿瘤五大特性与传统五行对应的观点,以及从战争、疏导、教育、整合四个维度全方位探索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节律对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受到代谢微环境的影响进而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清华大学的江鹏教授团队成员分享了他们团队关于尿素循环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发现了ASS1通过消耗细胞瓜氨酸来控制炎症巨噬细胞活化和抗菌防御,并进一步确定瓜氨酸可作为一种先天免疫信号代谢物及促炎症反应的代谢检查点。
      肿瘤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案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来自同济大学的成昱教授发现,基于微磁力定点调控可靶向细胞内线粒体和溶酶体实现诱导巨噬细胞高效复极化等生理过程实现磁力热物理协同治疗,为深层肿瘤根除提供物理与生化协同治疗的新模式。
      而上海科技大学的王嗥鹏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CAR胞外区域表面带正电荷的斑块PCPs介导CAR自发聚集的基底信号形成机制并据此提出了新的优化CAR思路以提高CAR-T治疗实体肿瘤的效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高栋、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逄秀凤教授和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付凯教授各自报告了研究团队的最新进展,揭示了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特殊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王锋教授提出了改造TCR/CD3复合体的整体思路来提升抗肿瘤免疫功能。
      新近研究发现,靶向肿瘤代谢的脆弱性有望转化为肿瘤的新型治疗手段。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王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的互作,该研究团队发现甲硫氨酸限制性饮食能够抑制cGAS的甲基化水平进而促进cGAS的活性,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并促进cGAS的核转位,靶向cGAS的甲基化以及甲硫氨酸限制性饮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思路。
      肿瘤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刘芝华教授充分利用多组学技术,绘制食管鳞状细胞癌多组学图谱,为食管鳞癌分子分型定义了分类标准,并为每个亚型寻找了潜在的治疗靶标和/或诊断标志物,有望初步实现食管癌分型而治的精准治疗。
      除了肿瘤本身的发生发展以外,肿瘤的复发转移也是临床肿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肿瘤转移也一直是领域内研究的重点。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尤涵教授研究团队发现METTL3核质分布规律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潜能高度相关。该工作首次揭示METTL3核质转位的机制与功能,解析了炎症信号通过调控表观转录修饰影响肿瘤转移的机制,阐明了ASP/NAM药物联用在抗肿瘤转移中的潜力及其分子机制。
      来自复旦大学的王桂华教授主要聚焦于非组蛋白的甲基化调控肿瘤免疫,该团队发现PD-L1的甲基化修饰影响PD1和PD-L1结合并基于此调控建立了新的预测模型,他们还发现非组蛋白Smad3的甲基化修饰调控肿瘤转移。
      厦门大学药学院刘文教授课题组发现去甲基化酶PHF8抑制YY1的染色质结合并通过去甲基化YY1来抑制ETC基因的转录及其产生的ROS来参与线粒体代谢并可靶向其治疗乳腺癌。
      另外,来自中南大学周文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环境中存在独特的氨基酸代谢失衡模式,从代谢角度阐明甘氨酸干预癌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平衡而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和耐药机制,提出了靶向甘氨酸早诊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思路。
      来自四川大学的陈崇教授通过构建新型采用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OPCM,为进行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与治疗提供了利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鹏远研究员阐述了瘤内CCR4介导调节性T细胞促进HBV相关肝癌免疫逃逸新机制,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赫教授揭示了MAT1介导的RNA:DNA三聚体绝缘诱癌机制。最后,由来自复旦大学的李福明教授提出了靶向介导甲硫氨酸分解代谢的MAT2i and GSK3i 联合用药抑制肝癌的治疗策略。

      各位专家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临床治疗,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报告,为参会代表与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搭建了本领域研究者之间以及与多交叉学科研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碰撞出新的火花,推动肿瘤细胞研究的发展,加速肿瘤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肿瘤细胞调控与肿瘤治疗专场学术会议在刘明耀教授简短总结和美好期望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冉巧 高妮
审核人:王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