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B 2023】分会场回顾之细胞器的动态调控分会场
发布日期:2023-04-25 浏览次数:1839
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器生物学分会组织的“细胞器的动态调控”分会场于2023年4月12、13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G馆顺利召开,本次分会场得到珀金埃尔默仪器有限公司的赞助。本次主题会议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3年全国学术大会的分会场,由四川大学贾大教授和武汉大学宋质银教授共同组织主持。会议邀请了21位在细胞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知名学者及青年PI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新型细胞器、细胞器互作、线粒体应激、自噬、膜融合及分裂、神经递质释放、囊泡运输、细胞器相关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深入交流。
会议召集人和主持人
在4月12日的Session02细胞器的动态调控I分会场中,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资深理事、南开大学陈佺教授以《Small molecules targeting mitochondria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diseases》为题,介绍团队在线粒体融合小分子激动剂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为线粒体融合障碍引起的疾病提供了有益的治疗策略。华中科技大学史岸冰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关于RTKN-1/Rhotekin通过稳定内吞体上微丝网络结构来调控内吞体循环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杰研究员介绍了内质网动态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相关工作,并研究了Yop1p、REEP、Climp63等蛋白的相关功能。北京大学陈良怡教授团队主要致力于新的细胞成像和定量图像分析算法的开发,本次会议他们分享了活细胞通用超分辨成像,活细胞全景超分辨成像,跨模态及更高分辨率超分辨成像等相关工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丁梅研究员介绍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50在内吞体成熟中的作用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王雅婷研究员展示了她们团队重新定义自噬在传染病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员分享了课题组发现线粒溶酶体(Mitolysosome)外泌是帕金森氏症线粒体质量控制新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烨研究员分享了线粒体和衰老相关的研究。武汉大学宋质银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关于应激下线粒体质量控制的相关研究。 清华大学焦海峰博士介绍了俞立教授团队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器—迁移体(Migrasome)能将受损线粒体带出细胞外,维持线粒体质量。华中科技大学马聪教授介绍了Doc2b,Munc13和SNARE等蛋白调控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
胡俊杰、陈良怡、史岸冰教授进行会议报告,从左至右,部分展示
整个会场座无虚席
在4月12日的Session11细胞器的动态调控II分会场中,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贾顺姬研究员展示了她们团队发现SNX24能调控溶酶体功能从而影响斑马鱼骨发育的研究工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巍教授介绍了线粒体-溶酶体相关细胞器互作的分子机器的相关研究。清华大学葛亮研究员分享了他们团队在自噬调节衰老相关疾病的相关研究。浙江大学佟超教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近几年在线粒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符传孩教授分享了线粒体分裂的分子调控机制。云南大学段梅老师分享了杨崇林教授团队发现丙酸代谢中间物D-2HG和3-HP损伤线粒体的机制。浙江大学徐素宏教授介绍了秀丽隐杆线虫表皮膜创伤反应与修复的机制。四川大学贾大教授展示了他们团队新的发现:SCGN是新的自闭症风险基因,补充催产素或者抗炎药可以缓解SCGN缺失造成的自闭症症状。华中科技大学荣岳光教授介绍了自噬体外膜成分循环利用的生物学过程(Autophagosomal Components Recycling, ACR),并鉴定了负责此过程的蛋白质复合体Recycler。广州医科大学冯杜教授介绍了蛋白A(unpublished data) 介导氧化应激条件下mtDNA自噬降解是一种新的清除泄漏mtDNA的方式。
李巍、贾大教授进行会议报告,从左至右,部分展示
此次“细胞器的动态调控”主题大会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性会议,专家们广泛并深入地分享了本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与最前沿的学术进展。会议上参会代表思想的碰撞与交锋、课题的丰富与精深、学术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呈现出高水平国际化水准。会议过程中来自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包括教授和研究生们都积极参与了会议讨论,会议现场不时迸发出精彩的学术火花。细胞器的动态调控作为细胞生物学的崭新领域,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对细胞器的动态调控方式、功能和机制知之甚少。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细胞器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的涌现,为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撰稿人:秦俊红
审核人:贾大,宋质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