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B 2023】暖场活动回顾之WLLA论坛-蛋白质稳态调控与疾病

发布日期:2023-04-20  浏览次数:3655

      WLLA论坛-蛋白质稳态调控与疾病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3年全国学术大会分会场暖场活动之一,于2023年4月11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G205 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苏州大学许国强、上海科技大学刘艳芬、上海药物所谭敏佳、四川大学卢克锋四位教授共同主持,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18位专家教授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大的学术盛宴。会议现场座无虚席、人气爆满,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互动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报告人(部分)合影

论坛会场座无虚席

报告人-邱小波教授

      会议初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邱小波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靶向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邱教授指出泛素连接酶Nrdp1作为PROTAC双功能分子lenalidomide的潜在靶标在细胞凋亡和自噬中有重要调控作用;他们还发现了睾丸特异蛋白酶体亚基a4S亚基和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00的新型蛋白酶体可引起由乙酰化介导的核心组蛋白降解从而延缓衰老,修正了科学界关于体细胞组蛋白不降解的观点。

报告人-刘艳芬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的刘艳芬教授则主要分享了蛋白质质量控制机制调控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内稳态的机制,刘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TRIM21通过对应激颗粒核心蛋白G3BP1进行K63位多聚泛素链的修饰而抑制其相分离的能力,从而在应激颗粒形成的早期阶段通过负向调控而抑制其形成;同时她的团队也发现自噬参与应激颗粒的后期降解,并且鉴定了自噬受体SQSTM1/p62和CALCOCO2/NDP52是介导应激颗粒降解的关键因子。对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潜在干预手段。

报告人-王鑫教授

      来自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王鑫教授分享了他们在唐氏综合征和阿尔兹海默症(DS-AD)两种经典神经退行疾病之间的研究成果,通过构建DS-AD融合小鼠模型利用RNA-seq和蛋白组学分析,他们发现去泛素化蛋白酶USP25通过调控底物蛋白WDFY1和ATP6V0C的泛素化影响AD进程。USP25敲除可减少DS-AD小鼠的淀粉样斑块和ATP含量,由此以USP25为靶点开发了新型药物AZ1,通过抑制USP25的活性来挽救AD的表型,为神经退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人-庄敏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的庄敏教授则系统地介绍了泛素连接酶在过氧化物酶体中的作用机制。庄老师团队鉴定了多个协助维持过氧化物酶体稳态的泛素连接酶。利用其实验室开发的邻近标记技术,找到了在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双定位的泛素连接酶MARCH5;通过CRISPR/Cas9基因敲除文库筛选,发现其中的新转录因子调控下游过氧化物酶体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过氧化物酶体的成熟,揭示了过氧化物酶体调控的新模式。

报告人-鲁伯勋教授

       来自复旦大学的鲁伯埙教授就HTT结合化合物对亨廷顿病的潜在干预作用进行了分享,通过基于基因化合物芯片的mHTT结合化合物的筛选,发现依赖E3泛素连接酶SYVN1的化合物6I1作为分子胶水通过对mHTT的K6位点泛素化修饰从而起到降解突变蛋白的效果,有望为治疗亨廷顿病提供新的靶向小分子药物。


报告人-卢克锋教授

      来自四川大学的卢克锋教授分享了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调控细胞自噬和精子形态发育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自噬受内质网腔内Ca2+水平的调控,同时也发现酵母蛋白Vac8通过其N端棕榈酰化锚定在液泡膜上,并招募PI3KC3-C1至自噬体组装起始位点,从而介导自噬起始;进一步的哺乳动物体内实验发现,Vac8的小鼠同源分子ARMC3能通过调控核糖体自噬和线粒体的能量代谢来调控精子的形态发育,揭示了翻译后修饰在调控细胞自噬过程中的新的机制。


报告人-潘李锋教授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的潘李锋教授分享了自噬受体Optineurin介导选择性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其实验室从蛋白结构分析的角度入手对Optineurin结合TBK1激酶、识别泛素蛋白、结合自噬起始ULK复合物的分子机制和自噬受体蛋白CCPG1结合FIP200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刻剖析,阐明了自噬相关蛋白在介导自噬发生过程中相互作用位点和信号传递机制,从分子互作水平解析了选择性自噬发生的分子机理。


报告人-马欣宇博士

      来自清华大学的马欣宇博士则分享了她们去年发表于Cell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筛选鉴定了分子伴侣复合物中的一个亚基CCT2,能够独立于复合物作为新型的自噬受体,介导毒性固体蛋白聚集体与LC3的连接,并以非泛素依赖和非经典自噬途径对聚集体进行自噬降解,他们的动物模型实验也证实了CCT2在调控神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并且显示出在治疗神经退行疾病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报告人-许悦教授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许悦教授介绍了病原菌感染宿主细胞诱导自噬的通路研究。许教授从细菌转座子筛选发现抑制异源自噬的效应蛋白SopF出发,利用宿主细胞的CRISPR/CAS9全基因组敲除文库筛选并鉴定了V-ATPase复合物, 并发现SopF通过ADP-核糖基化修饰V-ATPase复合物的亚基ATP6V0C,调控异源自噬。进一步阐明了V-ATPase-ATG16L1的结合是介导异源自噬的普遍通路。


报告人-崔隽教授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隽教授分享了NLR蛋白的修饰、稳态调控和自身炎症性疾病。崔教授从NLR蛋白家族出发,揭示了NLRP3-R779C突变对炎症激活和自身泛素化修饰的影响,同时发现棕榈酰转移酶ZDHHC12以酶活依赖的方式调控NLRP3的棕榈酰化修饰,进一步发现ZDHHC12通过介导的S-棕榈酰化修饰以分子伴侣依赖性方式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


报告人-冯新华教授

      来自浙江大学的冯新华教授介绍了泛素化修饰调控TGF-b信号的研究进展,冯教授全面地阐述了泛素化修饰和类泛素化修饰在TGF-b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作用,总结了不同泛素连接酶调控TGF-b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以及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并且讨论了这些泛素连接酶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报告人-谢志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谢志平教授分享了自噬、脂代谢和内膜系统的研究成果。谢教授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发的酵母细胞器荧光蛋白标记系统揭示了二酰甘油这一经典的代谢分子在内膜系统和细胞自噬的稳态的关键作用,为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报告人-杨章华教授

      厦门大学杨章华教授介绍了核糖体质量控制关键因子PELO在炎症小体活化中的新作用。杨教授团队发现PELO是所有胞质内NOD样受体蛋白的互作蛋白,PELO通过高效激活NLR蛋白的ATPase活性,控制其激活和寡聚化组装,从而参与调控NLR家族蛋白介导的多种免疫炎症反应。




报告人-薛宇教授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薛宇教授分享了蛋白质修饰与功能的人工智能学。薛教授团队的研究人员整合磷酸化组学和转录组数据,开发了跨组学的“核心激酶推断(central kinase inference, CKI)算法”,预测并发现了蛋白激酶PIM1细胞转分化关键作用,为核心蛋白激酶发现提供了新的工具。

报告人-许国强教授
      来自苏州大学的许国强教授介绍了犹素修饰调控蛋白质降解的功能和机制。许教授课题组近期利用定量蛋白在组学发现了多个犹素修饰蛋白,并研究了自噬通路中关键蛋白SQSTM1的犹素化修饰对其功能的影响,他们还探索了犹素修饰系统关键蛋白UFBP1调控胃癌细胞增殖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分子机制,为胃癌病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报告人-赵燕教授
      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赵燕教授介绍了b-冠状病毒利用自噬相关蛋白促进DMV形成。赵教授团队发现b-冠状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p3和nsp4分别位于包裹病毒的双层膜囊泡DMV的内外两侧,这一独特的分布对于狭窄的内质网弯曲形成DMV囊泡非常重要,揭示了内质网自噬相关蛋白VMP1和TME41B在DMV生成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病毒复制过程中宿主因子如何被劫持,从而协同病毒蛋白调控内膜系统的重塑提出了新的分子机制。

报告人-谭敏佳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教授分享了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蛋白稳态机制和药物治疗策略研究。谭教授团队利用定量蛋白组学方法,通过互作蛋白组分析和定量泛素化修饰谱分析,揭示了一系列关键蛋白激酶的泛素化修饰底物和其在生理病理中的关键作用,为深入研究磷酸化修饰和泛素化修饰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人-姜东博士

     清华大学的姜东博士着重介绍了迁移体的生物学功能。作为率先发现迁移体这一全新细胞器的俞立教授团队成员之一,姜东博士展示了创新的迁移体提取和活体检测方法。以凝血反应为例,介绍了迁移体在细胞动态维持,细胞间信号整合和细胞间的物质传递的功能。

     本场会议内容丰富,各位报告人均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视听盛宴!现场观众热情满满,每场汇报结束都有多位参会代表积极踊跃向报告人提问,会场学术氛围浓郁,对加强全国细胞生物学研究者的交流和提高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厅剪影-提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