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顺利举办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解读讲座
发布日期:2015-12-29 浏览次数:1541
为了使学界同行乃至社会公众了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的学术贡献和对自然科学的深远影响,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利用所覆盖三级学科种类广泛、人才集中的优势,联合11家地方细胞生物学会、2个学会专业分会在全国14个城市共同举办“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解读讲座”26场,吸引了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中学教师、科研人员以及感兴趣的市民共计3800余人次参与。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获得,获奖理由是关于“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美国、土耳其三位科学家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获得,获奖理由是关于“DNA修复机制研究”。最令国人振奋的当然就是屠呦呦教授获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在中国本土开展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讲座中,学会专家围绕他们的获奖理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他们的学术贡献、科研历程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部分解读活动在策划时,还引入了嘉宾对话的形式,邀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界专家对获奖背后的人文问题进行了探讨,吸引了许多在校师生、普通市民前来提问,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共有12家媒体对解读活动进行了报道。
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起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解读活动,作为学会的品牌科普活动,已连续开展3年,活动规模与社会关注逐年提升。这类诺贝尔奖解读活动使高校学生和科研人员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使更多市民与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有了接触,并与专家学者有了亲切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与兴趣,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2015-12-28

科普报告会现场

嘉宾对话

嘉宾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