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衰老标志物大会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22-11-30  浏览次数:40883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首届中国衰老标志物大会2022年11月2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是衰老科学创新研究领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2030“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以及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大会以“衰老评估及预警”为主题,重点围绕衰老标志物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共同探讨衰老标志物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促进衰老生物学、衰老转化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领我国衰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临床转化。这是一场汇聚国内衰老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加深对衰老科学理解,推动衰老的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的高水平、高标准的思想交流盛宴。本届会议采取多平台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累计超六万人次观看。

大会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承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衰老生物学分会、中国生理学会衰老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医学研究机构联盟协办。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刘光慧研究员主持。首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进行致辞。裴院士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衰老研究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也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强调从衰老角度理解疾病是新颖并值得探索的科学研究方向,有望将疾病诊治提前,有效预警疾病的发生,这也是面向人民健康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的有效举措。进而,裴院士阐述了衰老标志物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复杂挑战,从衰老评估的系统性、中国特色及衰老标志物研究共同体等多个方面对该领域未来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与期许。

接下来,大会共同主席陈彪教授、黎健教授依次致欢迎辞,并祝贺大会顺利召开。

开幕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作了题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异常增生与致盲眼病”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杨院士就视网膜/脉络膜衰老和血管退变的机制、遗传学基础、细胞和分子标志物,以及潜在诊断和干预策略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由此开启了大会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主题汇报环节,来自衰老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围绕器官衰老标志物、系统衰老标志物、衰老标志物研究新技术以及衰老研究伦理等重要议题呈现了17个主题、共50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上午场的会议主要围绕器官衰老标志物展开,报告内容涵盖“神经衰老标志物”、“心血管衰老标志物”、“肺衰老标志物”、“骨骼肌衰老标志物”、“骨骼衰老标志物”、“肝脏衰老标志物”、“肾脏衰老标志物”和“皮肤衰老标志物”八个主题。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器官衰老标志物与多维衰老特征,以及如何基于衰老标志物进一步探索衰老乃至老年疾病机制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器官衰老规律提供了新的见解和研究思路,同时也为衰老标志物应用于未来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下午场的会议围绕系统衰老的标志物、衰老标志物研究新技术与衰老研究伦理三个方面的议题展开。

在“系统衰老标志物”主题部分,报告专家就代谢、生殖、造血和免疫等不同系统的衰老标志物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就机体不同系统的衰老特征、退行机制与衰老标志物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交流报告。

会议进而从健康长寿标志物、细胞衰老标志物以及机体的系统衰老标志物等多个层次展开,数位专家围绕微观视角下的细胞衰老特征与标志物,以及宏观视角下生物学年龄的评价、系统衰老干预及人群健康保护因子等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在“衰老标志物研究新技术”的主题部分,多位专家从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影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他们在衰老标志物研究新技术以及药物研发等应用中的最新成果。

在主题报告环节的最后,专家就“衰老研究伦理”的全球调研进展进行了精彩汇报。

会议当晚,刘光慧研究员主持了圆桌研讨会。七十余位与会专家就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热烈探讨,对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并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突破、解决临床应用实际需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圆桌会上,专家就未来发展规划畅所欲言,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纷纷表示我国衰老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要加强凝练和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发挥群体智慧,兼顾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发现可用于指导衰老程度度量、衰老相关疾病预警及干预的实用型衰老标志物。会议还就成立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盟达成了共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联盟的成立将助力我国衰老基础研究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诊治进入快车道,推动相关国际标准的建立,为构建健康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