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中国科学家完成hiHep生物人工肝临床前大动物模型研究
发布日期:2016-01-18 浏览次数:2491
2016年1月1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团队,以及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丁义涛团队,中科院药物所潘国宇团队和华东理工大学周燕团队的最新成果。该项研究采用基于hiHep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救治急性肝衰竭猪,显著提升了肝衰竭猪的存活率,证明了hiHep细胞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对于重症肝衰竭,除了肝移植外,目前尚无疗效明确的治疗手段。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采用生物人工肝系统为病人提供肝功能的治疗方式。生物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以促进肝衰竭患者自体肝功能的恢复,也能为计划肝移植病人争取时间,等待合适的肝源。生物人工肝的核心技术是用于治疗的功能肝细胞。目前国内外研发的生物人工肝主要采用猪原代肝细胞或者人肝癌细胞作为功能肝细胞来源,但在安全性和功能性方面这些细胞都有很大缺陷,阻遏了生物人工肝在临床应用。因此获得全新的功能肝细胞是推进生物人工肝在临床应用关键环节。
2011年,惠利健团队成功将小鼠皮肤细胞转分化为肝细胞,并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该成果获得当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4年惠利健团队又成功将人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功能肝细胞(hiHep细胞),文章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被细胞出版社评为“2014中国年度论文”。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进hiHep细胞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与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中科院药物所、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全力合作,将大规模扩增的hiHep细胞与生物人工肝系统结合,用于救治罹患急性肝衰竭的大型哺乳动物。
在这次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对hiHep细胞进行了大量的功能优化提升,成功将其扩增至临床治疗数量级的数目,并填充入生物人工肝后,用于救治急性肝衰竭猪。未治疗的急性肝衰竭猪一般会在3天左右死亡,而采用hiHep细胞的生物人工肝救治的急性肝衰竭猪存活率在80%。存活后猪各项生理指标都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该研究首次证明,采用转分化方法生成的hiHep细胞可以应用于生物人工肝系统。生物医学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是当前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热点,基于hiHep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大动物治疗实验的成功,初步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为下一步全面开展临床研究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初,通过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第一例基于hiHep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的临床治疗实验,救治了一位有40多年乙肝病史,近期出现肝功能衰竭病人。患者前期接受各种内科治疗无明显好转,在hiHep生物人工肝治疗后,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良好,度过了危险期。这一临床病例是hiHep生物人工肝在临床应用中迈出的坚实有力的一步。
来源: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