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细胞生物学学会成功举办“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解读”科普讲座
发布日期:2013-12-20 浏览次数:2630
2012年12月13日晚上06:50,由天津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胡俊杰教授主讲的“2013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解读”科普讲座在南开大学主教学楼111阶梯报告厅举行。
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胡俊杰教授是一个具有偶像气质的科研实力派,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曾是南开最年轻的特聘教授,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美国霍华德——休斯国际科学家奖。他专注于膜结构的形成、功能的研究,本次讲座,胡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浅显易懂的例子带领着大家走进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神秘殿堂。
首先,胡教授给我们讲解了探索生物膜的历史,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系统的功能,以及细胞的运输方式,引出了囊泡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也就是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研究。
2013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3位科学家分享殊荣,他们分别是: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James E. Rothm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Randy W. Schekman、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Thomas C. Südhof。
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根据三名科学家的发现,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生产和传送分子的工厂。分子通过细胞周围的囊泡在正确的时间传送到身体所需部位。他们的基础发现有助于治疗因为细胞运输混乱而造成的疾病,如神经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组织紊乱等。
然后,胡教授引用三位科学家在诺贝尔评选时用的PPT分别讲解了他们主要研究的项目,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的运行与调节机制的过程。进而讲解了有关的人类易发疾病,以及这次的发现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重大作用。
最后,胡教授还和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诺贝尔奖的趣事,颁发诺贝尔奖的流程,和三位科学家获奖时的表现等,以此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投身科研,有所作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对科研保有持续的热情,古语有言’good things are worth fighting for’ ,这估计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吧!
天津细胞生物学学会供稿
2013年1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