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科普活动第一阶段总结

发布日期:2011-09-25  浏览次数:1545

“新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科普活动”是中国科协2011年学会重点科普项目,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与新疆医科大学共同主办,主要在新疆北疆哈萨克族聚集地区实施,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其民族的游牧性、居住地分散、全年无固定居住点的特性,采取宣传板、幻灯、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唤醒其对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意义的认识,最终,本项活动将为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出积极贡献。现将本项目实施的第一部分的情况做一个总结,以利于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一、组织实施 本项目来自于中国科协2011年学会重点科普项目,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与新疆医科大学共同主办,督办单位为新疆自治区科协,协助实施单位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科协,伊宁市,伊宁县,巩留县,托里县科技局。以上各单位在指挥、选点、组织人员,技术及工作支撑方面给予帮助。主办人为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第九届、第十届理事,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自治区地方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惠武教授博导。在准备过程中,新疆自治区科协谢国征副秘书长、科普部唐继臣部长首先将我们的项目纳入了自治区2011年9月国家科普日科普系列中,并安排相应地州科协给予协助。新疆医科大学由大学科研处德力夏提处长、李惠武教授等人员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科研团队负责项目开展具体工作(包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科研中心,组织胚胎教研室,医科大学肿瘤附属医院的3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根据项目要求,从人体正常消化系统简介;目前人类高发的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基本发病过程、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目前的三种肿瘤的科学研究热点、进展;三种消化道肿瘤的多见诱因及预防,早期诊断、治疗的方法及意义四个部分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图文并茂,形成了0.8 X 2.0 m多色彩的26块展板一套,PPT幻灯一套,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的方法及意义宣传单一张(印制一万份),健康调查表和反馈意见表一张(印制一万份),并同步将以上内容配制成哈萨克族文版。在完成资料准备后对全体参与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科普活动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二、科普活动过程:本项目第一次科普活动团队一行6人(含哈萨克族研究生一名),先后到伊犁州,托里县,阿勒泰市。到达前先与州、地区科协、县科技局的领导与具体协助人员进行科普活动协商和安排。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汉、哈双语展板的展示、散发宣传单、基本医学知识的答疑、调查表的填写,进入哈萨克族定居点和牧民毡房进行讲解。最终进行资料收集,总结。

三、取得的成绩:首先,我们在全国首次准备了汉哈双语医学知识科普展板内容、宣传单和基本资料调查表。我们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伊宁市,伊宁县皇宫乡,巩留县吉尔格朗乡、乡小学;提克阿热克乡、乡小学、中学;塔城地区托里县、多拉特乡;阿勒泰市、阿勒泰地区哈族一中进行了科普宣传(见附表1),行程三千两百余公里、历时11天、共举行14场次的科普活动,直接涉及各族群众12,000余人次,覆盖人群约60,000余人(均要求将宣传单带回家传阅,每个家庭按平均五口人计算)。

对于此项活动,自治区各级政府参与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建议,期望我们能扩大科普范围,加强与基层组织的联系,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医学科普活动(见附图1,附表2)。同时伊犁州汉维语电视台、伊宁县、巩留县电视台均进行了专访与报道(见附表3)。

从科普活动中我们发现,人们对宣传单、直接交流的兴趣非常高,其次为看展板,参与调查表填写的人数较少;大中小学生的参与热情高于成年人。牧民因牲畜转场的原因导致参与人数较少,其三个地区的详细情况见以下资料。

伊犁州:由中国科协科普部2011年组织实施的全国重点科普活动,是贯彻执行提高科普工作能力及水平,大力进行科普教育的系统工程。“新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科普活动”作为中国细胞生物协会推荐的中国科协2011重点科普项目,由新疆医科大学李惠武老师组织及带领的一行团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科协及巩留县、伊宁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系列科普活动。

根据当地哈萨克民族游牧生活习惯的特点,从9月17日至21日行程1200余公里,李惠武老师等一行六人协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科协科普惠农大篷车深入该地区的一市,两县,三乡及五所大、中小学及三个民族特色农贸集市,开展了消化道肿瘤医学预防知识展板,宣传单,及问卷调查等活动,与当地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了直接的接触和交流,开展科普活动10次,涉及各族群众7200余人次,深入而广泛地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的医学预防知识宣传到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群众当中。通过一系列的医学预防知识普及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旨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原因,早期诊治方法和手段,提早发现和预防消化道肿瘤,增强自我保健,自我症状的鉴别意识及能力。达到更好的防病治病,拥有健康的目的,为提高当地少数民族消化道肿瘤的早期检出率,提高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此次科普活动中,我们得到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科协,伊宁县,巩留县科技局及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其中州科协主要领导贺天鹏书记、阿不来副主席、科普部谢尔扎提部长、惠农科普大篷车邓志刚队长、哈斯铁尔队员、巩留县王海刚局长,科协汤志龙副主席、吉尔格朗乡刘栋乡长、唐仕生副乡长、提克阿热克乡托呼塔汉副乡长;伊宁县科协齐荣宽主席、三农信息服务中心王帆主任积极参与并指导我们在当地的各项活动,此项活动受到了当地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汉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塔城地区托里县:新疆医科大学李惠武老师带领的团队一行六人,在顺利圆满完成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科普活动后便马不停蹄的赶往阿肯之乡—新疆托里县,一个拥有十二万人口,哈萨克族占70%以上的草原之乡。傍晚之前,我们抵达阿拉山口,通过边防检查站后,沿着318省道走在通往托里县的路上。天渐渐黑了,来往的车辆随着进山的道路而逐渐减少,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的车已经形单影只,伴随我们的是耳边呼呼的风声、天上的繁星点点、路旁绵延的山丘及前方无止境的道路。路边突然出现的狐狸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一行的哈萨克族同学沙哑哈提给我们讲起了有关草原上的动物、植物和那些淳朴热情的哈萨克族同胞的美丽故事。在历经500多公里的路程后,终于在凌晨两点我们抵达了托里县。

次日清晨小雨绵绵,在经过了短促而凉爽的夏季,秋季的托里地区降温迅速,远处的山头已是白雪皑皑,当地气温低达5摄氏度。我们联系了塔城地区科协和托里县科技局。在塔城地区科协李冬明主席指导下,我们与托里县杨天信主席来到了哈萨克牧民定居区,居住以帐篷为主的哈萨克牧民在秋冬季节搬进了政府出资建设的定居屋,在我们说明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预防科普活动的来意和目的之后,附近定居屋的哈萨克族群众聚集起来,认真的学习了消化道肿瘤等医学预防知识。接着我们来到了离托里县20多公里的多拉特乡,由科技乡长巴合提别克带领我们来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传统的毡房内,我们看到了各种图案的装饰和刺绣,悬挂着的马鞭和传统劳动工具,让我们感受和体会到了真正的传统哈萨克民族的朴实民风。我们的哈萨克族同学沙哑哈提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说明,并针对我们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的医学早期真挚和预防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热情的哈萨克族老人仔细地听着我们的医学预防知识,并不时的点着头,附近的群众听说有科普活动都赶来了,大家都认真的听着,并对不懂问题进行了提问,在座的哈萨克族群众对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知识的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这种纯朴、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深深的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信增强哈萨克族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真挚和预防意识是重要且必要的,此次科普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哈萨克族人民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返回途中,我们途径孔繁森同志纪念碑,并驻足缅怀了这位呕心沥血为少数名族地区谋求发展 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民公仆。如今我们来到了他殉职的地方,更加深刻地感到新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及预防的科普活动任重而道远,期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为我国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有着“金山银水”美誉的阿勒泰市,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阿勒泰市是一个民风淳厚的好地方,居住着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塔塔尔等约17万人。其中哈萨克族是阿勒泰人口最多的民族。一路走来,我们结识了不少哈萨克族的朋友,深深地被他们那种纯朴和热情所感动,更加坚信了我们组织和实施科普活动的信心。

次日上午,在阿勒泰地区科协肯杰别克主席及相关工作人员叶斯波力同志的帮助及配合下,我们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百货大楼前,由于是周末,大街上来往人群较多,在百花大楼前我们进行了消化道肿瘤医学知识展板的展出、问卷调查及宣传资料发放等活动,并引起各民族群众的关注及重视。活动过程中,宣传展板前聚集了大量群众,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学习着展板上的内容并不时有群众向我们了解和咨询消化道肿瘤的相关问题,我们的工作人员都进行了详细而充分的解答。约两个小时的科普活动,参与的各族群众约3000余人次,许多群众都表示,科普活动给他们带来了新知识,通过了解和学习,对自我保健、防病治病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更有哈萨克族的群众对我们表示了感谢,感谢我们对哈萨克民族高发疾病的重视及采取积极有效的科普活动。对此我们深感鼓舞及欣慰,期待着此次科普活动能够发挥作用,对新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防起到明显的效果。
带着人民群众对于消化道肿瘤的医学预防知识的那份热情,下午我们来到了阿勒泰市第一高级中学,该校1200余名在校生全部是哈萨克民族,正值周末学校补课,利用长课间休息时间,沙亚哈提研究生通过广播对我们从此次医学预防知识科普活动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对新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相关医学知识进行了简明易懂的解说。同学们来到展板前游览展示内容,我们对消化道肿瘤医学预防知识一一进行了讲解,虽然都是些年龄不大的中学生,但是从同学们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那种对于医学知识的关注及渴望。在我们发放宣传资料过程中,有八九名哈萨克族同学主动要求帮助我们,并表示希望能够更多了解哈萨克族高发病的医学知识,在将来当一名医生,更好地为哈萨克民族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贡献自己的力量。

阿勒泰这最后一站的工作顺利圆满的完成了,我们感谢地区科协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及帮助,感谢阿勒泰市民的热情参与,感谢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们在阿勒泰市的科普活动并不是结束,相反地,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它预示着今后新疆哈萨克族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治的科普活动将长远的开展下去,并将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消化道肿瘤这一哈萨克民族高发病的关注及重视,更好地为新疆哈萨克族群众服务(见附照片)。

四、存在问题:经过第一轮科普活动的实施,我们发现在组织与进行科普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现总结如下:①新疆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无定居习惯,群居多以家族的模式发生,故现代的网络,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信息传播手段无法将各种信息有效传递给哈萨克族群众,但哈萨克族牧民对医学相关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十分渴望。故直接面对面的进行科普活动仍是必要和必须的。②地、州、市科协具有到县的科协体系及工作人员,但缺乏乡以下科普专职工作人员和医学领域内专业、系统的科普内容。③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对象的不同, 应增加科普活动的形式,如卡通宣传页、广播演讲稿,网络宣传板块等。④中国科协一次性项目活动模式存在无长时效应的缺点。应增加科普活动次数,延长科普活动时间,形成长期科普机制。⑤此次活动皆在动员利用了大学科研人员、自治区科协系统,依靠着临时结合形成的机制实施了工作,这表明我们新疆医学领域缺乏一个长期系统稳定的组织工作平台。

五、科普展望:通过第一次科普活动的实施,我们熟悉了针对新疆哈萨克族群众的科普内容形式及方法,发现了许多科普活动中的问题,这为我们准备下一轮2012年世界防癌日的科普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新疆特殊地域和多民族组成的不同,各民族群众对医学科普知识的极大需求,以及医学科普活动可能为边疆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政治及经济效益,我们希望在完成这一科普项目的同时,争取搭建一个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新疆医科大学与新疆自治区科协系统为主体的新疆维吾尔、汉、哈萨克多民族多发病医学知识科普工作基地,本基地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技术指导下,由新疆医科大学建立提供新疆各民族多发病、高发病早期诊治、预防的科普宣传资料库;建立全疆科普前后相关疾病检查、诊断、治疗、预后动态资料库及科普效益评价体系;设立医学知识科普培训课程;建立常年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知识科普工作流动站;在自治区科协监督下,协助建立新疆各地、州、市、县的医学知识科普活动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开展内容详实、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医学知识科普活动,同时成为全疆各级医务人员信息、技术交流的基地,为广大新疆各族人民造福。

附表1 第一次科普活动的地点和参与人数信息表
附表2 部分签名留言人员信息
附表3 专访与报道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9-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