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学术大会暨第12届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学术大会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09-10-10  浏览次数:102926

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学术大会暨第12届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学术大会(简称:2009年国际生化大会)于2009年8月2-7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期6天。该会议由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与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发起。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为:生物分子、使生活更美好(Biomolecules for Quality of Life)。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政府、上海浦东新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及生化细胞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资助。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主席Angelo Azzi、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主席Masamitsu Futai等嘉宾出席会议。此次会议共有3000余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军医大学等国内单位的2300余名参会者,以及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西班牙、捷克、德国、伊朗、波兰、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丹麦、瑞典、法国、土耳其、巴西、印度、奥地利、匈牙利、马兰西亚、挪威、南非、瑞士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外宾。

大会精心组织了12场特邀报告,报告人包括了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Luc Montagnier、2004年化学奖得主Aaron J. Ciechanover、2002年化学奖得主Kurt Wüthrich、1989年化学奖得主Sidney Altman)以及京都大学的Shinya Yamanaka教授、洛克菲勒大学的Robert G. Roeder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的Gregory J. Hannon教授、马萨诸塞大学的Victor Ambros教授、同济大学的Gang Pei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Mathias Uhlén教授、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清华大学的Yi-Gong Shi教授等。这些报告均受到极大的欢迎,2000多个座位的会场座无虚席,气氛极为热烈。大会共收集摘要约1000篇,墙报展示约600篇,内容涉及了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热点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学科前沿问题及最新的科学发现等。

大会围绕基因组动力学与基因调控、蛋白质结构与动力学、细胞信号转导与网络、分子与疾病四大领域设立了36个专题分会场,并召开了糖和脂专题、生物学教育论坛、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论坛等。邀请了来自6大洲的24个国家的254个报告人分别就各自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进展。报告过程中,报告人与参会者积极互动,充分探讨,分享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同时,大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附属会议。青年科学家论坛(The Young Scientist Program, YSP)在7月30日-8月2日举行,有来自43个国家的116名青年学者参加,大家共举行了116个报告。所有参会的青年学者积极交流,共享研究心得及各自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三个卫星会议分别在杭州浙江理工大学、广州健康与生物医学研究院、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举办,参会人数共约660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