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谈家桢国际遗传学论坛暨第二届国际表观基因组学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17-10-19 浏览次数:111374
2017 年 9 月 27 日早上 8:30,第五届谈家桢国际遗传学论坛暨第二届国际表观基因组学研讨会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东辅楼 102 会议报告厅隆重举行。30 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200 多位来自国际,国内及港澳台地区的研究者齐聚一堂,共襄表观基因组学盛会。在学术报告前,举行了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于文强教授主持。
▲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 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生科院院长林鑫华教授致开幕辞
首先,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祝愿各位参会者在复旦能够收获新知,并留下一段美好的学习回忆。
▲ 大会执行主席于文强教授提议为钟扬教授默哀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教授于 9 月 25 日上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为了纪念钟扬教授,大会在开幕前播放了介绍钟扬教授的微电影《播种未来》,于文强教授提议全体参会者起立,为钟扬教授默哀三分钟。随后会议进入学术报告环节。
▲ 大会主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兵教授
9月27日上午9:00,表观基因组学领军人物、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任兵最先进行学术报告。任兵教授从四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 3D 基因组以及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一系列进展。首先,任兵教授介绍了3D 基因组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功能;其次,进一步介绍了 TAD 的更高级结构 compartments A 和 B 在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切换过程;随后,介绍了 H3K4me1 能够促进增强子中 BAF 的组装,同时有助于打开染色质结构并促进其他转录因子的结合;最后,任教授介绍了表观遗传状态的改变在肿瘤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二代测序工具能够帮助进一步的识别癌症中表观遗传的改变。
▲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的Joseph R. Ecker教授
9月28日上午9:00,The Salk Institute 的Joseph R. Ecker教授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分析了细胞分化过程中non-CG甲基化的变化过程,他们解释了在大脑组织相关的表观遗传研究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工作专注于额叶皮质(frontal cortex)中的表观遗传特征;第三部分工作结合snmC-seq技术发现了non-CG甲基化能够作为一种神经元特异的标签,并详细介绍了人和小鼠比较分析的流程和具体参数,展示了小鼠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聚类结果及各类别中mCH信号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斯坦福大学的Jin Billy Li副教授
9月29日上午9:00,斯坦福大学的Jin Billy Li副教授分享了RNA编辑方面的最新进展。他首先带我们回顾了生物的中心法,随即引出RNA编辑的产生机制,并对RNA编辑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他介绍了RNA编辑在人和小鼠中的分布。接下来,他发现绝大部分(>99%)的RNA编辑发生在Alu区域中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他分别说明了ADARs家族(ADAR1, ADAR2, ADAR3)对RNA编辑的影响。他在接下来的汇报中重点讨论了ADAR1 RNA编辑的功能,包括RNA编辑与疾病和癌症的关系,介绍了ADAR1敲除小鼠的生存实验,展示了ADAR1 RNA编辑的分子机制模型,并介绍了ADAR1突变以及MDA5突变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影响。
▲ 本次大会的30名演讲嘉宾
此次大会嘉宾阵容空前强大,演讲嘉宾(按报告顺序)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Kai Tan副教授,宾州州立大学岳峰助理教授,The Jackson Laboratory阮一骏教授,ATAC-Seq的创建者、斯坦福大学William J. Greenleaf副教授,同济大学生科院院长高绍荣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Wei Wang教授,香港科技大学Danny Chi Yeu Leung助理教授,山东大学张亮然教授,清华大学颉伟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于文强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Ting Wang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陶谦教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Ali Mortazavi助理教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Yin Shen助理教授,复旦大学生科院石乐明教授,中国医药大学(台湾)吴国瑞教授,中科院上海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华兵研究员,中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王泽峰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科院伊成器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鹍教授,德州西南医学中心DeBose-Boyd, Russell Alfred 教授、Jonathan C. Cohen教授、Jay D. Horton教授,复旦大学雷群英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John M. Denu教授。
▲ 本次大会的 5名青年学者
此外,本次大会特开辟Young Scholar环节,希望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石毅助理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韩志军教授、Genome Biology杂志社Yixin Yao编辑、复旦大学的吴柏心博士、深圳大学的曹博博士等分别进行了报告。
▲ 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 茶歇间参会者与嘉宾交流
▲ 参会者提问
本次大会共持续三天,来自海内外的30名嘉宾以及5名青年学者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涵盖3D基因组、DNA甲基化、表观基因组与发育、表观遗传与疾病、表观转录组与RNA编辑、表观基因组学与代谢等六个专题,共计35场报告。
▲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
本次大会的召开离不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会议注册、茶歇准备、多媒体调试、嘉宾接待、新闻稿整理、摄影摄像……事无巨细,但是他/她们认真负责,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2017年9月29日下午5时许,大会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东辅楼102圆满落下帷幕。大会的顺利召开得到了嘉宾和参会者的一致好评,让我们一同期待下一届的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