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荣誉会员——陈晔光

发布日期:2025-06-06  浏览次数:33


陈晔光,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手段,通过类器官技术和动物模型等研究成体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机制,同时探索信号调控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及癌症等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兼任亚太细胞生物学组织理事长、国际细胞生物学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监事长、教育部高校生物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组召集人之一、Cell Regeneration主编及Cell Res、Open Biol、J Cell Mol Med、Cell Discovery、Cancer Sci等杂志编委。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争先创优奖等荣誉。

【回忆我与细胞学会的那些事】

当科研之路偏离“初心”,如何成就卓越? 

        “大学毕业时,我渴望投身神经生物学,但命运似乎有着不同的安排。”陈晔光院士回首科研起点,坦言这一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阶段,他屡次尝试回归“初心”,却总与神经生物学擦肩而过。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最优选择”无法实现,陈晔光院士选择了专注与深耕——在信号转导领域,尤其是TGF-β信号通路上,他最终开辟了辉煌天地。

“并非一开始就规划好或特别钟情,”陈晔光院士坦言,“但只要不反感,并持之以恒地投入,探索未知本身就充满乐趣。”他用亲身经历告诫青年学者:不必过分执着于预设的“最优解”,关键在于如何将眼前的选择做到极致。


学会与我,“绑在一起”:从理事到品牌会议发起者

        提及个人成就,陈晔光院士对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个人发展与学会是‘绑在一起的’,我从学会受益很多。”这份紧密联系,源于他归国后与学会的共同成长。

        从担任学会理事开始,到成为副理事长并负责细胞信号转导分会,陈晔光院士深度融入学会工作。他与同仁共同发起并精心培育了“山会”(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旨在打造一个国内稀缺、专业、小规模、邀请制的深度交流平台。会议借鉴了美国Gordon Conference的模式,强调充分讨论和非正式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山会”迅速获得国内生命科学界的高度认可,其成功模式为学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陈晔光院士深有感触:“没有学会平台,纵有想法也难以落地。 依托学会,组织活动顺理成章,更收获了同行的认可,这是双重价值。”


寄语未来:中国科研正迎来“从追赶到引领”的质变

        展望中国科学发展,陈晔光院士充满信心。他高度评价近十年的“中国速度”:国家投入持续加大,人才队伍飞速成长,科研水平正发生深刻的“质变”。 “过去我们更多是应用别人的方法和设备,”陈晔光院士精准点出关键转变,“现在,很多方法是中国学者自己创造的,中国人也在做非常先进的仪器设备。” 这标志着中国科研正从学习模仿大步迈向自主创新的核心阶段。陈晔光院士坚定地认为:只要国家认准方向持续投入,并辅以良好机制,中国人的创造力必将喷薄而出,未来可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