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
该奖项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创新奖子奖项,用于表彰近5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获得重要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会员。该奖项自2009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2019年起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2人,由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负责评审。
奖励:
自2026年起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国学术大会开幕式上颁发奖牌和证书,奖金(80,000元/人),减免参会注册费,作大会特邀学术报告。
参选对象:
近五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获得重要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细胞生物学发展的细胞科技工作者。
参选方式:
由当届理事于2024年10月10日前向奖励工作委员会推荐,每位理事可以推荐2位候选人,须提供候选人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推荐名单集中后由奖励工作委员会据此提名,每位委员须提名2位候选人。
评选方式:
秘书处收齐资料后,提交奖励工作委员会评审。奖励工作委员会委员据此进行投票,每人可投两票,分两次进行。第一轮投票先预选出5位候选人,以票数最多的5位入选;第二轮投票,由得票超过半数的前2位候选人当选;若仅1人过半数,则另1人空缺。
历届获奖者名单
2025年
雷群英 教 授 复旦大学
周 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24年
董 晨 院 士 西湖大学
(本届奖项由科兹莫独家资助)
2022年
宋保亮 院 士 武汉大学
林圣彩 院 士 厦门大学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独家资助)
2021年
高绍荣 教 授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俞 立 教 授 清华大学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独家资助)
2020年
孟安明 院 士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独家赞助)
2019年
邓宏魁 教 授 北京大学
张 宏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独家赞助)
2017年
徐国良 院 士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邵 峰 院 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奖励金额:60,000人民币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冠名)
2015年
李劲松 院 士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裴端卿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奖励金额:30,000人民币
(本届奖项由安迪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冠名)
2013年
张 旭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 琪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奖励金额:6,000人民币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冠名)
2011年
陈晔光 教 授 清华大学(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学良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奖励金额:6,000人民币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冠名)
2009年
裴 钢 院 士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舒红兵 教 授 武汉大学(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奖励金额:6,000人民币
(本届奖项由CST中国公司冠名)
雷群英
教授
复旦大学
雷群英教授是复旦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现任基础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江西医学院学士学位,1999年获苏州医学院硕士学位,2002年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学位,2002至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3月受聘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副系主任/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院长。
学术成就
雷群英教授主要从事营养和肿瘤代谢研究,以胰腺癌为主要模型,聚焦肿瘤发生的代谢起因,揭示了肿瘤高度异质性的代谢内因,提出了胰腺癌的代谢起源假说以及肿瘤早期诊疗的代谢靶向干预新策略,尤其是在支链氨基酸代谢调控肿瘤早期发生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揭示了营养/代谢物可充当信号分子来多水平调控肿瘤细胞生长,为肿瘤细胞生长的代谢调控包括代谢感知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包括Cancer Cell, Cell Metab, Mol Cell, Nat Cell Biol, Nat Metab等。多次受到Nature, Nat Rev Cancer, Nat Rev Endocrinol, Nat Cell Biol, Cancer Discov, Mol Cell等杂志专题评述或亮点介绍,SCI他引超万次,连续多次被选为中国高被引学者,受邀在Nat Cell Biol, Nat Metab, Trends Cell Biol及J Biol Chem等发表评述/综述,在中国肿瘤大会等国内外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雷群英教授是国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和新基石研究员,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细胞代谢分会会长,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Acta Biochim Biophs Sin (Shanghai), Life & Metabolism, Signal Transduction & Targeted Therapy, Cell Stress编委。
代表性论文
周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周斌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得MD,2006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PhD,2006年至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9月起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担任研究员,研究组长。
学术成就
主要建立细胞谱系示踪新技术,并利用新技术研揭示发育、疾病、再生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增殖、衰老等细胞命运过程,并阐明细胞命运调控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方向,解决了领域内多个重要科学问题。代表性研究工作发表在Cell, Nature,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其中发现哺乳动物新生期心脏具有重新生成冠状动脉的能力的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创建的谱系示踪新技术解决了国际心脏研究领域内关于心脏干细胞与心肌再生的争议问题;建立了双重组酶介导的遗传学技术和邻近细胞遗传学技术,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器官发育与修复再生的调控机制。曾获得国际心脏研究会杰出研究员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等。现任《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Circulation Research编委,Journal of Hepatology编委等。
代表性论文
董晨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西湖大学
董晨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董晨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6年获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博士学位,1997至2000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曾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免疫学系终身讲席教授、炎症与肿瘤中心主任。2013年回国工作后,曾任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等。
学术成就
董晨院长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的研究,在T细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其研究对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也给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其中定义Th17和Tfh细胞的工作,2021年被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评为免疫学过去20年最重要的20项突破中的两项, 也在2022年被Nature Milestones列入T细胞领域历史上的20个重大里程碑。董晨院长目前已发表论文280篇,总被引用次数达37000余次,曾七次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董晨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届新基石研究员,曾获得2009年美国免疫家学会BD Bioscience研究者奖、2019年国际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协会Biolegend-William E. Paul Award奖, 他还被授予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吴杨医学奖等。他是基金委”炎症生物学与疾病”创新群体负责人。现任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和hLife的共同主编、Frontiers in Immunology•T Cell Biology主编,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常务副主编、Advances in Immunology副主编, Annual Review in Immunology, Immunity M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和Cell Research等著名期刊的编委或科学顾问。
代表性论文
宋保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武汉大学
宋保亮,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于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2005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组长、研究员。2014-至今,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院长。他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科学探索奖等荣誉。他热心为学术团体服务,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基金委“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
宋保亮长期致力于胆固醇代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发现:阐明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揭示一条胆固醇合成调控通路;发现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与方式,这些成果为降脂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他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作为胆固醇领域的主要引领者之一,他受邀为Nat Rev Mol Cell Biol撰写长文综述。他关于胆固醇代谢的研究成果被选入经典教材《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Molecular Cell Biology》、《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等;于2015年和2020年两度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于2018年入选“国内十大医学研究”及“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影响力事件”。
代表性论文
林圣彩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厦门大学
林圣彩,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91年获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研究所PI;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2006年起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现从事代谢稳态调控的分子机制、原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入选科技部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葡萄糖的感知及其生物学意义”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2017年度生物化学学会的邹承鲁杰出研究论文奖。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林圣彩长期从事代谢稳态调控的分子机制、原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他和团队揭示和阐明了细胞葡萄糖感知器并偶联调节代谢稳态关键激酶AMPK和mTORC1的原理,提出葡萄糖本身能作为信号、“物理性”地调控代谢平衡的新概念;发现脂肪吸收和利用的新途径;揭示了生长因子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和糖脂代谢途径调控代谢稳态的机制;发现了交感神经调控机体应激产热的新机制。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成因及其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理论和新策略。作为葡萄糖感知领域的主要引领者之一,他两度受邀撰写长文综述,系统总结AMPK和葡萄糖感知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发表论文110余篇,他引次数达10000余次,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Metab、Nat Cell Biol、Cell Res和Mol Cell等发表论文57篇。
代表性论文
高绍荣
特聘教授、院长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绍荣,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199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从事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奖项,担任细胞生物学会染色质分会会长,并担任“发育编程与代谢调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
高绍荣教授长期从事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以及多潜能干细胞表观调控机制研究,是国际上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即iPS细胞真正多能性的两个实验室之一;近年来,利用单细胞和微量细胞多组学技术揭示了正常胚胎发育与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的表观修饰重编程特点与差异,为提高克隆胚胎发育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研究成果曾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在包括Nature, Science, Nature Genetics, Cell Stem Cell, 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代表性论文
俞立
教授
清华大学
俞立,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俞立实验室的主要工作聚焦于迁移体的形成机制和其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俞立于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3年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俞立实验室的早期工作聚焦于细胞自噬,俞立实验室发现了自噬的末期事件-自噬性溶酶体再生,并对自噬性溶酶体再生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2014年,俞立实验室发现并命名了新细胞器迁移体。实验室最近的工作揭示了迁移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阐释了迁移体的形成机制,并发展出一系列迁移体研究的相关技术,奠定了迁移体生物学的研究基础。
代表性论文
孟安明
院士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孟安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北大联合生命中心研究员。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获得西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谈家祯生命科学奖成就奖等。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先后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亚太发育生物学组织组委会成员、科技部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主任、“发育与生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学部咨询专家;Current Zoology主编,Journal of Cell Scie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Cell Research、BMC Developmental Biology、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
学术成就
脊椎动物胚胎的分子发育生物学。主要利用斑马鱼做模式动物,分离克隆Nodal和FGF等信号通路的新的介导因子和调节因子,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技术,研究它们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利用诱变技术,鉴定影响早期胚胎发育的母源因子。
代表性论文
邓宏魁
教授
北京大学
邓宏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2010-2016年当选为国际干细胞生物学学会(ISSCR)理事会理事, 目前担任 Cell及Cell Stem Cell等杂志的编委。邓宏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通过调控细胞命运获得多潜能干细胞和各种功能性细胞。生命的本质是化学过程,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理论上是最有效的方式。邓宏魁教授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细胞命运转变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开拓性工作,其工作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在Nature、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 相关成果入选2013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中国生命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先后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多项奖励。
学术成就
如何调控细胞命运,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2013年,邓宏魁研究组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的成果,仅使用化学小分子就可以逆转细胞命运,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Science, 2013)。邓宏魁研究组进一步建立了更为高效和快速的化学重编程体系,发现了化学重编程不同于传统重编程的分子机制和分子路径(Cell, 2015; Cell Stem Cell, 2017; Cell Stem Cell, 2018)。2015年,邓宏魁研究组发现化学小分子不仅能够纵向逆转细胞的“发育时钟”,还可以横向实现不同体细胞谱系之间的直接转变(Cell Stem Cell, 2015)。这些研究开辟了全新的体细胞重编程途径,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细胞命运决定和转变机制,而且为未来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新的可能。
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是如何建立具有发育为完整生命个体能力的干细胞,即具有全能性的细胞。邓宏魁研究组利用小分子组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干细胞(EPS细胞),EPS细胞具有同时发育到胚胎内和胚胎外组织的潜能(Cell, 2017), 这种新型的干细胞有望作为多能干细胞技术应用的新起点。邓宏魁研究组与汤超研究组合作提出了细胞命运决定的“跷跷板”模型理论 (Cell, 2013),发现通过调控谱系平衡可以决定细胞命运,为研究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视角。邓宏魁研究组还提出了促进细胞功能成熟的理论,并利用这一新策略诱导出功能成熟的人肝脏细胞 (Cell Stem Cell, 2014; Cell Stem Cell, 2015)。
代表性论文
张宏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张宏,199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2001年获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1年起在哈佛医学院马塞诸塞总医院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的研究,在多细胞生物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2012年获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4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获“臻溪生命学者”奖。现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国际细胞生物学联合体(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Cell Biology)副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张宏研究员是自噬领域专业期刊Autophagy的副主编,还是eLife,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EMBO Reports及Journal of Cell Science等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学术成就
张宏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的研究,在多细胞生物自噬分子机制及生理功能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先前人们对自噬分子机制的了解几乎都源于对单细胞酵母的研究,对多细胞生物的自噬过程知之甚少。张宏实验室创立了以线虫为模式生物,适用于遗传筛选的多细胞生物自噬研究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张宏研究员在自噬领域的主要贡献包括:1)创立了线虫为研究多细胞生物自噬的模型,鉴定了一系列多细胞生物特有的新自噬基因(Cell 2009, 2010; Dev Cell 2011)。这是近20年来,继酵母中发现自噬基因以来,第一次在多细胞生物中发现自噬新基因。2)阐明了自噬新基因在自噬小体的膜形成及融合过程中的机制(Nat Cell Biol 2014; Mol Cell 2015, 2016, 2017; Current Biol 2018);深入地研究了选择性自噬的分子机理(J Cell Biol 2013; Mol Cell 2013)。3)建立自噬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揭示多个自噬新基因的功能缺失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JBC 2012; J Cell Biol 2013; Autophagy 2013, 2015, 2017)。这些研究突破了人们先前基于单细胞酵母的对自噬机制的认识,开拓了多细胞生物自噬过程的新研究领域。张宏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自噬领域发表研究性论文30 多篇,多次应邀在Gordon,Keystone symposium及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phagy (ISA)等重要的国际自噬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张宏以大会主席身份多次组织国际会议,如第七届ISA会议、2018 Keystone自噬会议及2018冷泉港亚洲泛素蛋白家族及自噬会议,推动了细胞自噬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并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代表性论文
徐国良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徐国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1993年毕业于德国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与柏林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致力于表观遗传学重大问题的前沿性探索,尤其是DNA去甲基化方面。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TWAS 2013年度生物学奖、2014年度陈嘉庚生物科学奖和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担任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委员,Development期刊编辑顾问,J Biol Chem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编委。
邵峰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邵峰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03年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邵峰博士研究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理,在致病菌毒力机制、抗细菌天然免疫及细胞焦亡方向均取得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曾获得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基础医学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重要奖项,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EMBO的外籍成员,2016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
李劲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李劲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7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8月回国,现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体细胞重编程相关的研究,在Cell, Nature, Cell Stem Cell等杂志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2012年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小鼠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其能代替精子使卵母细胞受精产生健康小鼠,入选当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细胞生物学会“普洛麦格研究创新奖”和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裴端卿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裴端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生殖与发育”重大研究计划专家,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198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考入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留学项目(CUSBEA项目),1985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子细胞与发育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至2004年,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2008年6月任院长。
裴端卿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干细胞的多能性维持与体细胞重编程,细胞内蛋白与膜运送机制;代表性学术成果发表在Nature, Nature Genetics, Cell Stem Cell, PNAS, JBC等国际期刊上,共计70多篇论文,引用达3000多次;目前承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基金多项;担任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细胞研究杂志(Cell Research)副主编,亚太干细胞网络执委,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理事长。
张旭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张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7月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获医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9月-1990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1994年8月-1999年11月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任讲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副所长。1999年1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感觉系统研究组组长。2008年4月-201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9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研究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在感觉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对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等系列研究为临床镇痛和痛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阿片受体不同亚型间相互作用及其与吗啡镇痛耐受相关性的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受体复合体功能及其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在寻找新的痛觉调控分子的研究中,发现从背根节神经元释放的钠钾泵激动剂,能够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和痛觉信息传递。在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中发现了大脑发育期表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GF13)是微管稳定蛋白,它通过聚合和稳定微管调控神经元和大脑的发育,并且阐明了FGF13基因缺陷造成智力障碍的机理。张旭研究员已发表论文110篇,论文被他人引用5千多次,参编疼痛学经典教科书《Textbook of Pain》等专著。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兼任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Brain Research,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等期刊的编委。
周琪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周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分会会长,国际转基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中国代表;国际期刊JBC, 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等期刊编委。
1996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并于1999年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9-2002年期间,任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博士后,项目负责人。
周琪研究员主要从事细胞重编程机制和命运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获得与维持等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组现已建立了包括小鼠、大鼠在内的多种克隆及转基因动物模型;证明了小鼠克隆的可重复性;国际首次利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大鼠;首次证明iPS细胞具有发育为健康小鼠的能力,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发现并明确证实决定小鼠(哺乳动物)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利用基因修饰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成功获得健康成活的转基因小鼠;利用Crispr-Cas基因修饰系统实现大鼠多基因的快速同时敲除;利用CRISPR技术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小型猪模型;建立了小鼠、人等物种的胚胎干细胞系、孤雌胚胎干细胞系及iPS细胞系,依托于多能性干细胞资源建立了种子资源库,开展了细胞治疗及药物筛选等临床前基础研究及安全性评估工作,努力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及其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
周琪研究员现已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Biotechnology, Cell Stem Cell, PNAS, JBC, Stem cells, Cell Research等数家刊物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申请、获得重编程技术发明专利7项;其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国际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与国际科技媒体的广泛报导,其中三项研究成果分别于2003年、2009年及2012年入选我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两院院士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或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尤其是证明iPS细胞多能性的工作还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9年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陈晔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
陈晔光,教授,清华大学。1983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生物系,1996年获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0-2002年任美国加洲大学Riverside分校Assistant Professor,2002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三届和第六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十三五生物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编写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和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Cell Research, J Biol Chem, Biochem J,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Open Biology, Cell Discovery期刊编委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副主编。他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揭示了细胞自嗜调控Wnt信号转导的新机制,发现了TGF-β信号受多层面调控和维持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分子机制。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 Cell Stem Cell, Nat Cell Biology, Molecular Cell等期刊发表100多篇研究论文;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朱学良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
朱学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多年来立足国内,和同行一道从多个角度对细胞运动的调节机理与功能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原创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共发表论文43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at Cell Biol(3篇,其中一篇于2013年11月被选作封面论文发表)、Dev Cell、PLoS Biol、J Cell Biol等杂志发表28篇研究论文或综述。论文被他引1352次,其中通讯/共同通讯作者论文被他引452次。担任MCB、MBC和JBC等杂志审稿人。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及上海市领军人才奖。
裴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裴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院士。1981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1984年获该校药剂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其后在Duk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2015年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2)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控异常与重大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3)小分子化合物及天然产物诱导细胞重编程及转分化;4)基于细胞信号转导及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药研发与创新。
舒红兵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
舒红兵,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副校长。1967年1月生于重庆市荣昌县。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1990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5年于美国Emory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20篇并被广泛引用。曾获得美国白细胞生物学学会Dolph Adams奖(2004),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2005,2014),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200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10,2015),《自然》杰出导师奖(2015)等;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999)、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秘书处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789号均瑶国际广场16楼D室(邮编:200032)
友情链接